近日,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苏州吴中举行,会议围绕行星科学研究前沿、行星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未来行星探测计划、行星科学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研讨。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3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系主任陈晓非院士受邀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当天,陈晓非院士也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展望行星地震学的发展。

1.JPG


陈晓非表示,深空探测是世界科技前沿,更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而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行星科学不仅是深空探测的重要组成,更是其科学成果的出口。他认为,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保障、科学研究支撑,需要大量的行星科学人才支持。因此,行星科学应面向国家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建设,加大该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


2.JPG


据悉,本次会议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首次全国性行星科学大会,会期3天。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机构代表等共1000余人参会。开幕式后,会议将围绕“行星科学研究前沿”“行星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未来行星探测计划”“行星科学人才培养”四个主题,以特邀报告、高级科普报告、分会场报告和展板交流等形式,展示行星科学科研新成果,探索未来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道路,促进我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


3.JPG


陈晓非:将地震学应用到行星探测上去


陈晓非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地震学不仅能够让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秘密,也可以应用于探测行星的内部结构,因此是行星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地球深部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因此,深地探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方向。陈晓非表示,地震学是深地探测的有效方法之一。地震产生地震波,通过地震波成像技术就像给地球做CT,可根据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利用物理原理及数学算法把地下结构的相关图像呈现出来。


随着“深部探测”科学行动计划的实施,“地震学不仅对了解地球构造、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有所建树,对于探寻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晓非说。


据介绍,地球以外的固体行星地震学研究及行星探测,仍然依靠在其行星表面放置地震仪来完成。相较地球上的地震发生在由板块运动产生的断层上,行星上的“地震”可能更多的来自于陨石撞击或其他因素。类地行星是否存在板块运动,也是目前行星科学与地震学交叉研究的前沿问题。陈晓非认为,通过对行星“地震”的研究,科学家可以分析行星内部结构与行星形成的过程,以增加人类对于地球等固体星球起源及演化过程的了解。


地震学不仅是深地探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行星科学的重要分支。陈晓非提出,地球地震学探测的方法不应仅是简单地被移植到行星探测中。由于行星探测的特殊性以及地震仪放置的数量限制,行星地震探测尚存在局限性。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做好技术攻关,优化探测仪器的合理布局、发展先进算法、创新探测方法。同时,太空环境的特殊性,也要求人们不断加强极端环境下的探测技术的发展。


图文资料来源:新华网、CCTV